轉境
「山不轉路轉,路不轉人轉」 「心能轉境,不隨境轉」
依空
人生幾十寒暑,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,如何過得逍遙自在?轉化環境,改變心情,必有一番新氣象。禪詩說:「平常一樣窗前月,才有梅花便不同。」轉境工夫,包含深層多樣的涵義。
從自然現象來看,地球自轉,繞著太陽公轉,「四時行焉,萬物生焉」,春夏秋冬因此運行嬗遞,草木禽鳥賴以棲息滋生。從生理情況來看,人體定期新陳代謝,細胞週而復始輪轉修復,生命得以生生不息。從人事發展來看,「長江後浪推前浪,世上新人換舊人。」十年河東,十年河西,進退出處,要有豁達的胸襟。臨水登高,尋幽訪勝,走到盡頭,要懂得轉身。俗諺說:「山不轉路轉,路不轉人轉。」甚至別人不轉時,自己要能轉。唐詩人王維說:「行到水窮處,坐看雲起時。」陶淵明不就因此轉出人間嚮往的桃花源(口+麼)!最糟的是固執不通,不知迴轉,失足懸崖;更可憂懼的是見風轉舵,斯文淪喪,出賣了自己,迷失了心性。
《壇經》云:「心迷法華轉,心悟轉法華。」以迷惑的心來對待世界,清明也變成渾沌;反之,以覺悟的心來觀照人間,必能轉昏蒙為澄淨。日常生活中,自然氣候變化,乃至一個人,一件事,一句話,一點臉色,都可能牽動纖細的心思,得失寵辱,憂喜哀樂,上下浮沈其間。心,負荷何其沈重!當環境不能改變時,要運用智慧去轉變心境,所謂「心能轉境,不隨境轉」。李頎〈送陳章甫〉:「東門酤酒飲我曹,心輕萬事皆鴻毛。」心中若無罣礙,春花秋月皆是賞心樂事。
佛教唯識哲學最高的理想是轉識成智。識,是了別、差別的意思,強作善惡、美醜、高下、貧富、貴賤的對待差別。智,是泯除對待的平等、統一、圓融、絕對的境界。禪宗三祖僧璨《信心銘》說;「至道無難,唯嫌揀擇,但莫憎愛,洞然明白。」世間一切煩惱、糾葛,來自於妄念揀別,愛恨感情因此產生。簡單言之,「轉識成智」就是把不好之念轉化成美善之舉。譬如轉小為大,把狹隘的心思轉成寬大心量;轉貪為捨,把貪婪習性轉成喜捨結緣;轉瞋為悲,把暴戾乖行轉成慈悲懿舉;轉癡成智,把愚癡心念淨化為圓滿菩提;轉私為公,培養公德心,少一些私欲;轉自為他,凡事多為他人著想,多一點同理心;轉迷成悟,把無明迷思昇華為般若智慧,開發自我。
世間的幸與不幸,沒有絕對標準,端在一念之轉,能轉身便能海闊天空,魚躍鳶飛;不能轉身,則一失足成千古恨,空留遺憾。「山窮水複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」禍兮福之所倚,塞翁失馬,福禍難測。遇到困境,要能轉,不可鑽,鑽牛角尖,空間愈狹窄,必然窒息而死。韋應物〈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〉詩:「理會是非遣,性達形跡忘。」又說:「神歡體自輕,意欲淩風翔。」有柔性、有原則,依智慧而轉,則世界將更寬闊,生活將更愉悅!
佛教唯識哲學最高的理想是轉識成智。識,是了別、差別的意思,強作善惡、美醜、高下、貧富、貴賤的對待差別。智,是泯除對待的平等、統一、圓融、絕對的境界。禪宗三祖僧璨《信心銘》說;「至道無難,唯嫌揀擇,但莫憎愛,洞然明白。」世間一切煩惱、糾葛,來自於妄念揀別,愛恨感情因此產生。簡單言之,「轉識成智」就是把不好之念轉化成美善之舉。譬如轉小為大,把狹隘的心思轉成寬大心量;轉貪為捨,把貪婪習性轉成喜捨結緣;轉瞋為悲,把暴戾乖行轉成慈悲懿舉;轉癡成智,把愚癡心念淨化為圓滿菩提;轉私為公,培養公德心,少一些私欲;轉自為他,凡事多為他人著想,多一點同理心;轉迷成悟,把無明迷思昇華為般若智慧,開發自我。
世間的幸與不幸,沒有絕對標準,端在一念之轉,能轉身便能海闊天空,魚躍鳶飛;不能轉身,則一失足成千古恨,空留遺憾。「山窮水複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」禍兮福之所倚,塞翁失馬,福禍難測。遇到困境,要能轉,不可鑽,鑽牛角尖,空間愈狹窄,必然窒息而死。韋應物〈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〉詩:「理會是非遣,性達形跡忘。」又說:「神歡體自輕,意欲淩風翔。」有柔性、有原則,依智慧而轉,則世界將更寬闊,生活將更愉悅!
(風言風語專欄92.9.2)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