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引用http://miao632.pixnet.net/blog/post/26559124#trackback
錯覺與開悟
看到幾張有關「視覺的錯覺」圖片,覺得很有意思,錯覺是將外界景物看錯的一種現象,有別於「無中生有」的幻覺,錯覺是人人皆有而且不會因為「知道」這是一種錯覺而可以避免。因此,即使告知「實際上」如何,大家仍無法糾正自己的錯覺。所以,其實當我們用視覺把瞬間的信息組織起來而形成知覺時,其實包括了對客體(即你所看的對象)的假設、推理和理解,也包括事先的主觀期待,所以「視覺過程不是客觀世界的簡單映像,而是主動的認識過程。」也就是說,我們的「心」在我們認識外界事物時扮演了一個極其重要的「角色」。
這些圓都在旋轉嗎?其實它們都沒有動。而是我們的眼睛在觀察時,視覺系統為了防止視覺疲勞,眼球會以一定的頻率快速移動。於是產生錯覺。但當你使勁盯著某一點看時,這種錯覺會消失或減弱,因為我們強制眼球的快速移動停止或減弱。所以如果能夠了解這個道理,自己攝受身心,即可走出迷霧…
英國哲學家維根斯坦曾畫了一幅鴨兔圖,同一個圖象內包含了兩種動物的形象,觀者想像的是鴨那就是鴨,想像的是兔那就是兔(可惜沒辦法貼圖)。人的主觀價值判斷無法避免偏見,當我們感受喜怒哀樂,做善惡美醜是非優劣的判斷與評價時,往往覺得方便或舒適的就加以肯定,覺得不方便或不舒適的就加以排除。但是所謂「緣起緣滅」的道理就是當因緣具足時,東西便屬於你;因緣條件一變,東西就不屬於你了。這一點並不是可以由人的主觀意識可加以控制的,例如「芽」這個東西本來並不存在,但當種子、陽光、水等因緣具足後,便由種而生芽;在種子逐漸消失的同時,芽也慢慢地長成。所以不管任何東西,並不是現在不存在就永遠不存在,當因緣具足時它就會出現,但當因緣條件產生變化時,事物也跟著產生變化;當因緣條件消滅時,事物也跟著消滅。但一般人多半為執著所束縛,希望「我的」永遠是我的,也因此生出種種煩惱。
「生活即道場,煩惱即菩提」是耳熟能詳的話語,但是不容易做到,因為大家面對自己生命中未盡完善之處,都期盼能校正其中的錯誤和遺憾,所以很難安於現狀,一直都有尚未企及的夢想,永遠都在尋尋覓覓…
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難免歷經種種迷惑,當歷經心靈的危機時,許多人往往會以尋求一些特殊的經驗來逃避生存的痛苦和困難;其實「悟」必須求之於生命本身的表現,人應直接面對自己的生活,包括各種苦痛和快樂,心是最重要的,因為我們沒有辦法避免生命中的難題,最可靠的支撐是一顆踏實安穩的心,能夠幫助接受接受和容忍生命幻化出來的所有樣貌。
如果能夠體認「世界是無常的,一切存在經常轉移、變化」的法則,「自我」也是依因待緣,與他物有相互依存的關係,不可能會有一個固定的自我。唯有不固執於自我,才能不被欲望所束縛,也才能真實地生活,安心歡喜,自由自在。人生的一切都是短暫而無常的,所以不值得執著於財富,聲望,各種物質慾望等。而應以「活在當下」的觀念,一切聽其自然,一切隨緣。
世界上並不是只有一種成功的生活方式,減少對自身的期望會使人釋重負的快感,倘若能夠對自己的一切都處之泰然,那更是難以言喻的輕鬆。19世紀初期在西歐和美國出現一群特立獨行的人,他們衣著樸素,博覽群書,投入於藝術而非商業收益,他們重視原創性思維和強調非物質層面的生活,我們也可以發揮自己的潛能和創意,安祥自在,活出自己獨特的生命…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