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引用自mayjune - 論生死

當今,日新月異的社會,由於醫藥發達,長命百歲早已不是天方夜譚。
但令人納悶的是:那些追求延年益壽的人們,究竟是以什麼態度在看生死?
而生死的價值,真的僅有人們汲汲追尋的"留名"嗎?
 
首先,我先敘述一下有關《莊子 · 德充符》的故事。
有一天,顏回問仲尼:「孟孫才的母親死了,他哭泣無淚,心不憂悽,守喪不哀,他有此三不孝,卻以善於守喪之名流傳於魯國。有其名而無其實,乃名實不副,我以為很奇怪。」
 
仲尼答曰:「孟孫氏已盡到喪禮的義務了,人本來無生無死,又何哀可言?世人皆以哀為禮,孟孫氏則不以生死為懷,以為回歸自然而矣。孟孫氏已悟得不生不死之道,雖生而如不生,故可不追求生時的種種;雖死而如不死,亦不依戀於死後的一切。故人當安於天的安排,忘其死之悲,入於空虛之天,孟孫氏可為入道了!」
上述的故事,有二點啟示:一是,生死的含意;二是,生死乃自然之道。

孟孫氏臨母喪而不墜淚,是因為他知道:母親雖身軀已死,但精神卻不死,僅形體之死,而心神長存,又有何需難過之理呢?
現代人常將父母的喪禮辦得隆重豪華,以為這樣便算是盡了『孝道』,孰不知生與死只是遵循自然的演變,若擅加以過分的誇是鋪陳,便喪失了生死的真正價值。
 
 
 
 
《秋興賦》:『彼知安而忘危兮,故出生而入死。』,『生』只是開始,『出』於自然之道之外;而『死』是『入』, 『入』於自然之道之內,故若能『知安而忘危』,以『 生』
為『入世』, 以『死』 為『出世』,但均不脫離大道的循環。
 
 
故孟孫氏以其母『死』為『入道』(即回歸自然之道),故能不哭且不哀,是謂真正參透大道之理,乃稱『至人』矣!
 
 
 
淵明大概是最明瞭生死真義的人。「縱浪大化中,不喜亦不懼,應盡便須盡,無復獨多慮。」充分顯現出他淡泊死生的情懷。
畢竟「老少同一死,賢愚無復數。」,即使高壽如彭祖之人,亦止於八百歲,仍隨著大限將至而回歸自然;而默默無名或早夭之人,也是和彭祖一樣回歸大道,並未因身分、階級不同而有別。
 
《歸去來辭》:『富貴非吾願,帝鄉不可期』,  富貴名利皆會隨『入道』之後消散於無形,故應當『聊乘畫已歸盡,樂夫天命復奚疑!』。
 
 
 
 
安於天命而回歸自然,本當歡喜視之,『生死』之虛名,又何以能成為迎向『大道』的枷鎖呢?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娑婆浪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